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rzjixi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rzjixi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rzjixi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rzjixi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农作践教育广州粮农科技产业园-广东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_BOB半岛下载入口-温室设备_半岛入口,BOB半岛入口,BOB半岛下载入口
ENGLISH
农作践教育广州粮农科技产业园-广东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
日期: 2024-11-09 来源:BOB半岛下载入口-温室设备

  央广网广州8月7日消息(记者 官文清 实习生 梁天霖)南方都市报 采写:南都 莫郅骅 焦婵娟 李丰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中国企业家手机报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政情·经济信息智库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 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 国稻种芯·科特派共同体 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 国稻种芯·药食同源健康产业论坛 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国稻种芯·绿色沃土计划 国稻种芯·现代饲料规划 国稻种芯·农业品牌培养 国稻种芯·三产融合方案 万赢信采编:

  中国农民丰收节-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国稻种芯·粮农科技产业园示范基地广州黄埔区大吉沙岛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内,只见千亩稻田稻浪闪灼,沉甸甸的稻穗随着微风扬起阵阵稻香。

  该公园由袁隆平院士谋划、选址、题名,总规划面积约6662亩,包含大吉沙、长洲、深井等三大片区,园区将打造成集农业、科研、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季节,此时气候将逐渐从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少雨干燥过渡。在农业中,立秋也代表着农作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即将进入丰收好时节。

  如今,这座江心小岛不但成为广州城区进行水稻科研的好地方,也是市民游客游玩的宝藏打卡点。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现场,徜徉稻海,除了游览小火车穿梭其中外,还能望见田间一座如城堡式的建筑,这便是试验田的配套设施大吉粮仓。据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该粮仓不但展示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历程以及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的建设历程,还展现了大吉沙的历史概况和自然风光。

  广州市民最近一段时间都乐意在社会化媒体与朋友圈上分享一件事,就是带孩子去收割水稻参加劳动实践教育,体验分享丰收的喜悦,让孩子明白盘中餐、身上衣艰辛。位于增城区三江万亩良田的幸福田园犇牛牧场迎来了收割水稻亲子团高峰,田野上打谷机隆隆作响,热火朝天的收割场景扑面而来。

  犇牛教育牧场是广东新建成的亲子研学教育牧场,畅游其间,诗意盎然,田园风光扑面而来。牧场视野广阔,可欣赏日出日落美景。整个牧场芳草萋萋,犹如一个大草原。牛舍掩映在绿草中,牛马在草地上悠闲自在地吃草、嬉戏,水秀草丰,生气盎然,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秀美,优美的景色让人看一眼就心旷神怡。

  这个季节,犇牛牧场最美丽的当然是稻田丰收美景。喜看稻菽千重浪,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成熟的稻谷一片连一片,黄橙橙,金灿灿,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充满诗情画意,洋溢丰收的喜悦。老式打谷机放在田野里,与金黄的稻田、远山、夕阳、白鹭融为一体,像一幅七彩缤纷的水稻画洒在稻田里。

  今年秋天,牧场推出了主题为“欣赏大地秋收美景,享受稻田丰收喜悦”的稻香丰收节,让游客体验割稻、打谷机脱粒、鸡公车推稻谷、晾晒稻谷、风车车谷的整个收稻过程。让游客来做一名割稻人,让孩子来当一次小农夫。这个活动在国庆假期推出就火爆了,许多广州市民一家人组成一个收割特攻队前来,孩子能参加劳动实践教育,父母可以回到自己的乡村童年时代,一家人共同享受农耕的快乐,收获的喜悦。

  在牧场的稻田里,轰隆隆的打谷机响了起来,妈妈拿着小镰刀,手把手教孩子收割稻谷,孩子抱着收割好的水稻,拿给踩着打谷机的父亲,父亲带着孩子一起踩着打谷机,给水稻脱粒。旋转如飞的打谷机滚筒上,金黄的稻谷飞扬起来落在谷仓里。

  给水稻脱粒后,游客又将稻谷从谷仓里扒出打包装到双轮车、鸡公车、独轮车上,拉到晒谷的地方晒稻谷,体验当年鸡公车交公粮的丰收景象。还有风车车谷、推磨踏碓脱粒、稻谷运动会等项目,游客可以完整地体验乡村收割水稻的整个过程。

  割完水稻回家的时候,游客还把新稻回家,将年年丰收、岁岁有余的祝福也带回家。收获丰收的喜悦,忆起远去的童年,度一个乡村假期。让孩子在学业之外,也能够多亲近自然,在乡野田间体验下父母童年时经历的快乐时光。

  游客来到犇牛牧场,除了收割水稻体验农耕,还能体验放牧当乡村牧童,捕鱼当都市渔夫。还可以种菜摘菜,开手扶拖拉机,玩各种农具与民间艺术,挑战射箭、投壶、投弹、军事小炮、独木桥等项目,体验植物拓染、小盆栽等手工活动。

  广州家长乐意带孩子来参加农耕劳动,主要是让孩子明白劳动的辛苦,让孩子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认为孩子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真正懂了什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收割水稻的田间劳作中,孩子们得到了最好的,劳动教育、感恩教育,更加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萝岗植梅可追溯到南宋,清嘉庆文献有载:‘罗冈看梅之盛,甲于天下’。”“菠萝蜜最早是自广州进入。南朝萧梁时期,波罗国(今印度)使臣达奚司空携菠萝蜜种入华,将其植于今南海神庙处”……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活动“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第三期之“农耕文明 源远流长”在黄埔区委党校报告厅开讲。

  活动现场,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赵飞化身“讲古人”侃侃而谈,展示黄埔区灿烂丰富的农耕文明,挖掘背后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同时为现场观众分析埋藏于农耕土壤中潜在的发展密码。“黄埔故事”中关于农耕文明发展的篇章,在讲古人精彩纷呈的讲述中徐徐展开。

  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消息,“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是黄埔区今年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于1月24日真正开始启动。该品牌组织一批史志专家组建专业的“讲古人”队伍,阐释推广广州市、黄埔区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激活群众文化记忆,延续黄埔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黄埔区特色农耕文化大多数表现在农耕遗址遗迹、古树名木、名优农产、农耕民俗等方面。”当天活动现场,通过一系列图片,辅以相关典故和故事解说,赵飞向观众展示了黄埔区丰富的农耕文明。

  据了解,黄埔区地貌类型多样,兼有水乡与丘陵山地,自古农业物产丰饶,造就了历史悠长的农耕文化。据赵飞介绍,宋代至上世纪90年代,黄埔城郊农业、商品农业特色明显,果木业繁盛。更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历史记载中黄埔的农耕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例如波罗诞、萝岗赏梅等,很早就成了黄埔的文化名片”。

  赵飞分享了近期的一个重大考古发现。2022年3月,考古专家论文《华南沿海地区最早的农人:来自广东甘草岭遗址的植物考古学证据》证实,甘草岭遗址(位于黄埔区新龙镇)发现了距今4800—4600年前的水稻和小米,其中小米是目前岭南遗址中发现的最早的旱作遗存,由此提供了广东地区的石峡文化时期明确的粟作遗存证据。“小米的起源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小米理应是人工栽培,而不是野生的。这个考古成果,为黄埔,乃至珠三角的农耕历史之悠久提供了重要证据。”赵飞表示。

  “古树名木资源丰富也是黄埔区的一大特点。”赵飞表示,根据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的统计信息,广州市的古树(树龄超过100年)、名木和古树群合计数量位居全省第2名。全市范围内,以黄埔区数量最多,超过5000株(处)。广州市现有古树群56个,当中黄埔区占27个,其中黄埔区萝岗一带古树群最为集中。据学者调查,黄埔区现有34处风水林,数量在广州市各区中位列第3。

  讲古人深入浅出的叙述,让现场观众对黄埔农耕文明有了更多了解。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近几年,黄埔区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赵飞表示,在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

  “我们可以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作为抓手,深入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赵飞建议,黄埔区接下来可重点保护和发掘两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第一项是洋田野生稻保护区。作为广州市唯一永久性野生稻自然保护区,洋田野生稻保护区中的洋田野生稻至今有9000年以上历史,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资源。赵飞建议,可把洋田野生稻保护区、茶岭遗址和甘草岭遗址考古发现加以整合,并与增城区合作,共同推进广州丝苗米复合栽培系统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第二项是黄埔山地果木复合栽培系统。赵飞建议,可以萝岗一带为中心,以此地的荔枝、青梅、甜橙、橄榄、乌榄、板栗、菠萝等为重点对象,深度发掘地方特色果木业的生产智慧,将古树、传统种质资源、农业景观、生态农业模式、端午午时茶、荔枝文化节、龙舟会景等纳入该农业生产系统加以保护利用。

  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农业历史悠远长久。数千年农业社会造就的农耕文化是文化的根与魂。在赵飞看来,农耕文化需要得到保护、传承与弘扬。“传承保护优秀农耕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多重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它的非使用价值,即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让后世子孙也能享用这笔精神财富。”

  在具体的保护发展措施方面,他建议,在城市建设区,可采用“农耕文化+公园”的模式,在适度保留古树、农耕遗迹等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元素的同时,充分发掘它们的生态、生活功能,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应当加大农耕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发掘力度,如甜橙、荔枝、青梅、霸王花等特色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加工技艺。

  另外,要培育农耕文化传承的“领头雁”,组织评选一批乡土文化专家。最后,要继续提升香雪节、荔枝节、龙舟会景等农耕节庆的影响力,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展现黄埔农耕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在古树保护及利用方面,赵飞认为,农文旅融合是古树价值提升的主要手段。

  要继续发掘古树的旅游休闲、乡土教育功能,重点加强古树群的绿道、游径、解说系统建设。同时,继续培育“百年荔枝”品牌。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古树公园新的管理模式。“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给后人留下财富是最重要的。”他建议,林业部门在制定古树管理规章的时候,应最大限度地考虑果树类古树的特殊性,其管理措施不能等同于绿化树木。

  “60年前,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尽毕生所学用一本书影响世界;62年前,其学生黄耀祥借一株半矮秆水稻开始了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10月23日,全产业链人士聚首院士故里——江门开平,看稻论稻,推动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

  当天,纪念《中国水稻栽培学》发行60周年暨2021年广东丝苗米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大会)顺利召开。江门开平是‘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的家乡,也是广东省农业大市,全市优质水稻播种面积253万亩,98%以上为丝苗米;全市丝苗米年总产量91.26万吨,约占大湾区的32%,有着“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广东第一田”的美誉。

  (广东)第二届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以深入推动“粤强种芯”工程和打造广东丝苗米品牌为抓手,力求建设以科学为先导,夯实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加快促进广东稻米产业兴旺发达,切实保障广东粮食安全,实现富民兴业的重要目标。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伟仪强调,“广东要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第二届(广东)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为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回应全国乃至世界对于优质稻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关切之问。

  196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作为主编编写《中国水稻栽培学》,系统总结了水稻栽培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成果,力证野生稻华南起源说。该书出版标志着中国第一本水稻理论专著诞生。195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江门市开平人黄耀祥率领团队培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较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第一个矮秆品种“IR8”早了7年,使稻谷产量增加20%-30%。

  巨著问世六十载,稻作研发结硕果。《中国水稻栽培学》发行至今已有60周年。科研智慧谱写“稻”路,院士成果与精神成就了一代代农学人。“借此机会,我们共同致敬丁老,感谢他对水稻事业作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中国工程院万建民院士,中国科学院钱前院士、中国工程院胡培松院士,特意录制视频,表示祝贺。

  当天下午,为了纪念《中国水稻栽培学》发行60周年,以科技智慧赋能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丝苗米产业高水平发展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隆重举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凝聚智慧、传承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阐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作用,他提出基因编辑技术对编辑水稻基因,从而增强稻瘟病抗性、快速培育二系杂交稻育温敏不育系、精细调控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以丁老作品为基础,中国稻种起源、遗传研究、栽培技术、水稻育种、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院王丰指出,60年来全国水稻总产量增长率达295.0%,全国水稻播种面积增长14.47%,“中国粮真正能养活中国人”。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根据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品种特性和育种方法等方面,将有史以来的水稻品种分成5个世代。“从普通高秆水稻到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科研学者还将钻研水稻更迭换代、攻关高产优质目标。”

  此外,方福平则讲解了稻米功能成分研究相关联的内容;周文彬详细的介绍了水稻种质资源现状;张建福,从再生稻新品种的培育及应用上发表主旨演讲。寻稻、悟稻、传稻,稻稻不止。如今,广东优质稻育种联合攻关风生水起,2004-2017年,育成审定的水稻品种优质率达63.78%,米质达到国标优质3级以上标准的优质稻品种比例为74%,居全国第一。

  今年,广东积极推动“粤强种芯”工程,着力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在水稻矮化育种、优质稻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研究等方面,广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王丰感慨道。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6个籼型常规稻中,4个由广东育成,另2个含有广东品种血缘,或是“广东造”,或有“广东芯”。大会现场设置了国际高端优质稻(籼稻)品种现场展示与观摩区,综合展示了广东近60年的水稻种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广东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概况。

  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理事长林青山带领参会嘉宾走进品种展示田。嘉宾们被郁郁葱葱的水稻环绕,“19香长势不错,风这么大,还能保留很强的抗倒伏属性。”“这品种不错,我接下来打算试种。”田间展示一共收录了莉香占、象竹丝苗等常规稻品种,及青香优033、胜优19香等杂交水稻品种,共近60个品种。

  为了促进优质稻良种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优质稻新品种种植范围,延伸广东丝苗米产业链,大会举行了水稻品种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开发合作签约仪式。广东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也通过签约达成了系列合作。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福祥提出,水稻育种要在优质化上求突破,加强优良品种选育,进一步强化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加大品种选育力度,争取尽快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加工性能好、宜机收的突破新品种,同时也加强老品种的提纯复装和性状改良,满足生产需求。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格外的重视广东农产品品牌建设,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加强丝苗米品牌示范基地扶持培育,强化了丝苗米产品品控,各丝苗米品牌正向着提升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树立广东丝苗米品牌标杆的目标迈进。

  为了逐步提升丝苗米产品的质量,加快推进丝苗米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会开展了广东丝苗米全产业链标准建设暨共建广东丝苗米品牌签约活动,涉及良种培育、良法推广、农产品供应链打造、农产品品牌运营等多个角度,打造涵盖水稻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所有的环节的行业标准。

  本次大会还启动了广东第二届国际名米(籼米)金奖评鉴活动,共征集到高端籼稻品种108个,分别在开平和肇庆两地展示。大赛也为丝苗米种植公司可以提供同行技术交流的机会,促进其改良优质稻米的种植及生产技术,为参赛企业提升丝苗米品种和品牌价值提供一站式的交流平台。

  据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近期组织并且开展了广东丝苗米品牌示范基地遴选工作,并于10月8日公布了2021年广东丝苗米品牌示范基地名单,共有40个品牌示范基地上榜。会上,广州市从化区、汕头市潮阳区、河源市龙川县、云浮市罗定市、汕尾市海丰县、江门市新会区等地的8个丝苗米品牌基地受牌。

  为扩宽广东丝苗米销路,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与三家采购商签订了购销协议,带动广东丝苗米销售,提高种植户收益,实现优粮优价。现场还开展了丝苗米新品竞拍,竞拍所获部分款项将捐赠给广东省团委下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小小公益拍卖家专项奖金,用于开展青少年农耕文化、科普主题活动。

  据了解,11月5至6日,丝苗米文创系列活动将在开平市举办;11月12至15日,丝苗米产销对接活动将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举行。林青山表示,打响“广东丝苗米”省域公用品牌,激活市场主体,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需要政府作为和市场创新双轮驱动,将多个“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

  “要打造‘广东丝苗米’等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发挥‘广东丝苗米’区域公用品牌作用,推动“广东丝苗米”产业带、产业园发展。”10月1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东省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广东丝苗米品牌培育也被写入《规划》中。

  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顾幸伟也强调,“要抓流通促生产,进一步提升广东丝苗米的品牌价值,实现优质优价,让广东丝苗米卖出好价钱,让农民增收致富。”2018年,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成立,这是广东丝苗米行业唯一的行业性、非营利性民间社团组织,如今联盟成员单位近200家。

  目前,联盟与广东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东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单位认定了16个广东丝苗米品种,全省获批创建19个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推动广东丝苗米品牌建设奠基。

  此前,广东丝苗米已开启品牌打造“第一站”。9月19日,2021广东丝苗米文化节在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举行,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提升广东丝苗米品牌影响力。

  刘耀光表示,大会意义重大,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水稻发展、广东丝苗米品牌建设的展望。同时,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伟仪再次强调,广东丝苗米品牌建设要继续打好科技、产业、市场、文化“四张牌”。此前,广东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在公开场合表示,“通过卖好提升生产水平”来促进粮食生产。广东菠萝、广东荔枝在营销上的成功,是一套可以沿用的经验做法。

  在大会的推动下,未来广东将继续发挥粮食种质资源优势,立足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广东省种子协会、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等社会力量,着力打造丝苗米产业集群,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

  农作践教育广州粮农科技产业园-广东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节-农民丰收节-国稻种芯·水稻节